蔡 琼:回忆凤师之《校园文化篇》【连载】
· 时光流逝,唯有这里记录你的生活点滴 ·
回 忆 凤 师
文 | 九二级学生 蔡琼
【题 记】
听闻我的母校——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最后一批学生将撤离,学校旧址另作他用,惊讶之余也在预料之中,最后一次回母校是2015年暑期参加92.1班毕业20周年聚会,当看到昔日里那个生机勃勃的母校因学校主力搬迁到市区大学城而衰相丛生,不禁为母校由曾经的辉煌到如今这般境况而惋惜。那个为陕西西府输送了大批人才的百年名校,将顺应时代汇入更大的潮流中,我作为深受母校哺育的千万学子中的一员,惋惜之余,愿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我所经历的那个时代。且将岁月的影像倒回到我入校的1992年金秋——
在陕西西府这片土地上,惯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始建于1902年的凤师范在这片土地上名声显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年代,国家在初中毕业生中选拔极少一部分优异的学生进入中专(学历证书)类学校,师范即为中专四大专业之首(其余三项为:工商财、农林水、医卫),成为“国家的人”,从此开始端上铁饭饭,这对农村的孩子尤其具备诱惑力,因此常有初中学生扎根初中复读多年,只为一朝踏入中专之门改变命运。考不上中专的同学再去上高中,准备三年后的又一次命运的博弈。彼时某生若考上中专,正如当今某家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一般荣耀,对个人甚至家族命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旦考入凤师,学子们将在此度过三年师范学生生涯。
学校坐落在具有千年历史的凤翔县城秦凤路6号,从那个简洁的镶有橙黄色琉璃瓦的校门进去便进入凤师校园。1992年你若随我踏入校园,迎面走来的是身着凤师校服的十五六到十八九岁年龄段之间的孩子,男孩子往往是清瘦的,保持着最简单的那种短发,带着乡土气和书生气;女孩子则胖乎乎的居多,大都留着那个年代短发齐耳者的标准学生发型,也有的扎一个马尾,披散头发者及烫发者寥寥无几,且会被看做出风头而遭来异样的眼光。女孩子都喜欢穿健美裤,那种紧绷在腿上且带脚踩的百搭黑裤子,几乎每个女生至少有一条。因为一批优异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也因为百年老校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凤师的学生大都呈现出自信、阳光、积极、上进的生命状态,他们将延续刻苦学习的好习惯,也将带着家人的嘱托和为人师表的使命,在此度过人生的黄金青春期三年。
校·园·文·化
(一)教室记忆
学校教学楼是L型的四层楼建筑,同学们就是在这里接受着成为教师的种种基本功训练:早读、午写、晚讲,其中午写在三年里分别学习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晚讲内容有朗诵、讲述新闻、辩论等,因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晚讲环节要求一一上台用普通话表达,刚开始很多同学羞涩得张不开嘴,最终谁不笑谁都操起了个性化的“陕普”。记得我们92.1班还辩论过“陕西话和普通话那个更利于表达感情”,输赢已不记得,只记得当晚笑得大家直不起腰,至今难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每间教室四角除了进门那个角外其它三个角落各有一架立式脚踏风琴,这触手可得的乐器经过凤师专业音乐老师的指点,使得凤师的学生普及了弹琴这一技艺,伴随着人手一支的的竖笛或竹笛,使得教学楼上终日琴笛声交汇,悠扬悠远,这使得每个学生的音乐细胞得到充分地开发。
(二)逸夫艺术楼
九二级的学子们何其幸运!我们入校后的第二年学校的艺术楼正式投入使用,楼内除了电脑教室等、多媒体音乐教室外,设有70多间琴室,每间琴房里有一架钢琴,这样的条件在当时的宝鸡市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是地处宝鸡市区的宝鸡艺术师范学校也没有这样的条件,据说他们全校只有一架钢琴,学生需打破玻璃翻进去才能摸到钢琴,而我们普通师范的学生享受到这样的殊遇,实数三生有幸。你常常会看到学生拿着琴书或琴谱从艺术楼里出出入入,驻足于每间琴房外,都能听到里面传来的各种曲式,弹《拜厄》居多,练习儿童歌曲伴奏者也颇多,也常常有高手演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
(三)学校管弦乐队
你能想象吗?就在艺术楼的一楼一隅,隐藏着一个特殊组织——学校乐队,鼎盛时期,管弦乐合排,乐手多达六十多人,我有幸成为九二级乐队键盘手,随同乐队排练过多首曲目,如:《军队进行曲》《团结友谊进行曲》《北京喜讯传边寨》《海军进行曲》《白毛女》《长征组歌》……我们的乐队演奏已经达到一个高度,经常参加各级各类演出,是学校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当时的乐队负责老师是李炳杰老师,他用大量的时间付出和全面的管乐技艺,把一个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农村孩子打造成一个个优秀的乐手。记得每年招收的新一届乐队学员刚学管乐时,铜管乐受气流振动嘴唇,新生管乐手一个个嘴都是肿的、破的,必须经过那一关唇部肌肉的磨合适应,才能开始以后的吹奏。那时复印机极少,排练新曲子前,李老师给出一个总谱,告知哪天开始排练,在此之前负责演奏各个声部的器乐手需要自己抄谱子,从画五线谱,到标出小节序号,都需自己完成。每当排练的日子,李老师俨然似一个将军,手持指挥棒坐在中间,红脸白脸嬉笑怒骂中指挥着庞大的乐队,在我的心目中,他是凤师音乐史上绝对的功勋人物,值得载入凤师史册。
(四)新生军训
【配图为凤师99级2班军训留念】
1992年9月刚入校就迎来新生军训,有机会体验让人羡慕的“兵哥哥”生活,我们的兴奋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军训的教官们都是从附近的机场请来的,记得我们92.1班的军训班长是8个班中最帅的,长得白白净净,操着一口江浙一带的普通话。那些天里,全班同学几乎对他送上了偶像般崇拜的眼神。军训期间每天的宿舍例行常规检查让带了厚被子的同学苦不堪言,怎奈那面包般肿胀的被子实在离豆腐块的最终要求太远。军训后,我的被子直到第三年叠起来还有棱有型。记得有天晚上夜里随着一声哨响开始紧急集合,全年级新生得令:绕凤翔县城跑一圈,期间同学们鸦雀无声,真把自己当正规军严阵以待完成此次行军任务,脚步声居然震动了街边一个流浪的精神病人,他也闯入队伍里跟着我们认真地跑起来。军训结束后,一个细雨蒙蒙的周末,我们在两位实习老师的带领下步行到距县城15公里之遥的田家庄机场去看望我们的班长,大家还凑钱买了水果,足见那时学生对军人的憧憬和崇敬。
(五)关于文学
上世纪90年代初,文学青年仍然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称谓,作为乡亲们眼中的文人,每个凤师学生难免怀揣文学青年梦。宿舍里,路遥《平凡的世界》是必读书目,汪国真的诗句人人随口能来几首,金庸系列武侠小说盛行,《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头》即同现在的刷微信,随时随地信手拈来就读。学校的《小草》文学社聚集了一批高人,学校出版的文学作品集《青春的步履》至今在还陈列在我的书柜里,其中一些极其优秀的篇目比如雷萍的作品,曾被文选老师李兵科在课堂上连载解读,说到兴致处他反复吟诵某句,然后看着木然的我们,无奈地感慨“这样的诗句,打死你你也写不出来!”我们便惭愧地低下头去。的确,时至今日翻开次书,我依然会被其中一些校友作品的高度所折服。
(六)校园广播站
学校广播站每天中午和下午吃饭时都会播放学生作品、作家名篇,最常用的背景音乐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播音员来自于每班,每次一男一女共同主持,记忆中朗诵的篇目多为歌颂青春、友谊、理想的篇目。
(七)普及交谊舞
即使在那样闭塞的年代,在一个县城的大氛围下,学校的文艺活动确是非常丰富。入校不久,学校便普及交谊舞,需男女共舞。在那个年代,男女之间的界限划得很清,何况要做出搭肩搂腰的动作?记得我第一次学交谊舞是在图书馆二楼,由毕业班的学生会成员教我们新生,主教者是学生会的风云人物女生,她身材窈窕,穿了一双高跟鞋,她的示范动作是那样的协调,举手投足是那样的美,让我羡慕的无以复加!轮到我们自己练习了,我紧张的不知如何是好,根本不敢主动去找舞伴,最后被安排到跟一个男同学同练,他迟疑地来到我身边,紧张的脸色发白,眼神慌张,搭在我手上的那只冒汗的手微微颤抖,我们的配合可想而知——我们彼此不停地踩了对方的脚,然后不停地说“对不起”,无比期盼着舞会赶快结束,终于,大家逃离了这个可怕的场所。后来学校要进行全校性的交谊舞比赛,要求全班上阵,于是晚自习后借着月光,我们或去饭堂门口的空地上,或去操场练习,没有音乐,大家哼着音乐数着节拍,在比赛当天在音乐不够长度的情况下我们数着拍子跳完全曲,竟夺得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
(八)周末文艺晚会
【配图为99级学生文艺晚会掠影】
周末晚会也是非常值得怀念的。由于学生周末大都不回家,学校饭堂的小舞台在周六晚上会热闹起来,一般情况是两个班合办一台文艺晚会,内容有:相声、小品、三句半、歌曲、舞蹈、器乐表演、书画表演等等,主办班级要派代表提前在晚自习时去各班邀请同学前去观看。每次约1个半小时的晚会,全程筹备组织、道具服装、化妆主持全靠学生自己,须把两个班人才淘个遍才行。回想每台节目中总有那么几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一些有质量的节目,无法不佩服我校友的多才多艺。
当时学校还有卡拉OK比赛、时政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足球赛……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也涌现出各个领域的明星学生,他们的举手投足总引来小字辈学生的品评。
即日起,面向所有凤师校友征集老照片,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凡来稿图文全部发布,共同致敬我们的母校——凤翔师范!
投递邮箱:13772706338@139.com
小编微信:google1982728
【作者简介】
蔡琼 | 女,凤师92级学生,先后供职于宝鸡经二路小学、珠海容闳学校。现在广东珠海一私立学校工作。人生走得越远越久,对凤师岁月给予我的人生营养感受至深、感恩至深。
【精华推荐】
【投稿要求】
1. 投稿必须微信平台原创首发。
2. 自行校对,不得有错字、别字,文责自负。
3. 附个人简介100字内,近照1--2张,电话微信邮箱等联系方式,方便采稿和发放稿费。
4. WORD文档附件投稿,非文档投稿稿件,概不接受。
5.本平台为公益性运作,稿费由赞赏支付。读者打赏全部归作者。领取稿费加微信号:google19820728
6. 投稿信箱:13772706338@139.com
·END·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